第七百三十三章 李富国的蜕变(1 / 2)

既然谈到了香江半导体工厂在启航技术团队离开后的结构性问题,杨帆索性把他对香江半导体工厂未来的想法和安排都给李富国说一说。/p

这也算是一种言传身教,过去李富国虽然是中方总经理,但其实是副手。香江半导体工厂的掌舵者是弗兰兹·切瑞特。/p

如今轮到他李富国独当一面了,他需要尽快的完成蜕变。/p

杨帆讲的毫不隐晦,香江工厂从建立之初目的就是为了给内地引进半导体工业。/p

当初看似德仪只出一半的技术团队和设备,就拿走工厂半数股份,而且总经理的职务也归德仪。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技术,我们能提供的只有土地、资金和国内市场。/p

人才队伍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起来的,香江半导体工厂从那时候起就是未雨绸缪。/p

这几年德仪和我们合作的越来越密切,从香江半导体工厂这里拿到了内地很大的一块芯片市场份额。这方面德仪非常满意,而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你手下这支人才队伍。/p

在亚洲金融风暴后的这几年,德仪依然是维系着100人的团队,时有轮换却没有增加。德仪在这方面的考量是复杂的。/p

如果说德仪不希望加强香江工厂的控制,那是假话。之所以没做,一来的我和他们在北美有跟广泛而重要的合作,德仪没必要丢西瓜捡芝麻;二来,也是启航对市场的控制。/p

香江工厂拿到的内地订单都来自于启航系企业,即便是的第三方订单,也是通过启航香江贸易公司来转口贸易。/p

这是一种制衡,合则两利,分则两败。/p

所以启航即便表明了要拿香江半导体工厂锻炼队伍,德仪方面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是利益驱动下的合作,双方各取所取,携手发展。/p

李富国缓缓的点头,杨帆把香江工厂的合作实质三言两语就给他说的明明白白,结合他平时在公司所见所闻,立即就如醍醐灌顶。他对这种国际间合作有了更深的认识。/p

杨帆接着说,从公司管理的角度讲,启航这次一下子抽调走168名中技术人员,是粗暴了一些,不利于香江半导体工厂的平稳过渡。这也是我提前去德仪和杰尔姆总裁沟通谈判的一个重点。/p

德仪启航香江半导体工厂这几年一直在刻意的培养中方的技术人员,其数量一直在增长,双方的人员比例快要达到了1:2。/p

这对于香江工厂本身来说是不经济的,德仪的忍耐其实也是快到边缘了。人员冗余会吞噬掉很大一部分的利润,如果我们再不做出改变,德仪也会提出解决方案。/p

何况这几年香江半导体工厂从日本和湾湾陆续招聘引进过来的高级技术职员也已经超过了30人。真的不缺人!/p

这次抽调走李富国的团队,香江工厂的权力平衡虽然会被打破,但空缺出来的技术管理岗位却很容易提拔人补上来。香江工厂的人才不会出现明显短缺,反倒是可以利用这次机会精简队伍提高效率。/p

李富国点头,杨帆讲的都是事实,可见他对香江工厂的熟悉。如果抛开启航的控制力不谈,这样精简队伍对于香江工厂来说的确是极为有利的。/p

香江工厂毕竟只有两条线,当初德仪制定200人的技术团队绝对是够用了。自己这边团队离开,看似工厂出现了五六十人的技术缺口,但其中并不缺高级工程师。/p

而中低层的岗位人员出缺很容易在香江本地招聘得到,生产效率不会有什么降低,薪资成本却能下降一半!/p

对德仪来说,这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怪不得德仪会支持启航转移生产线,建立内地工厂,原因一定是多方面合力的考量。/p

李富国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些,他思考的更多是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现在听杨帆的分析,他才明白在香江工厂的运营上,德仪也是做了一些让步的。/p